如何买到满意的相机?

双十一是否买到心怡的相机

自开启《用写微信公众号的钱买一台相机》的写作计划至今,收入为零,目前正在凑够500粉丝的路上奔袭,还差那么一丢丢。也请读到文章的摄影友能帮忙转发文章,助我早日实现收入的零突破。

没有收入,也就没有买相机的可能,双十一,只能在各个品牌的相机前瞎纠结,即使现在让我有了买相机的钱,还是拿不定主意到底该买哪一款相机。对于新相机,我的要求是个头小,便于携带,当然,也要有拍视频的功能,集这些特点的,可能只有无反相机了。请推荐一款。

双十一,全网降价,这也是摄影购买心爱器材的好机会,前期与摄友聊起器材时,不少人表示要在双十一购买。包括我收的制作视频的女徒弟也打算在双十一买一个手机的稳定器。

当然,也有不少的摄影在双十一头脑发热,跟风“便宜”买到用不着的器材,没有计划的支出,买来的往往是用不着的器材。即便是未拆封的器材,上了二手市场都要掉价,所以,奉劝各位摄影,入手器材须谨慎,买错器材后悔莫及。

为什么多数摄影爱好者喜欢拍美女?

汉宝德讲,普及美学只是从认识一朵花开始。人们常说,女人像花一样漂亮,所以,从欣赏美的角度,喜欢拍美女是人之长情,也是美的需要。

不要以为只有只有男摄影师喜欢拍美女,那些女摄影师更不会错过拍美女

在《拍美女》中,我说过,漂亮的姑娘会是照片成为美拍。读者在这篇文章里留言,想要看美女,所以,人对女人的美是没有免疫的。

美女都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在她们摆拍的时候,那么自信,那么自然,可以为摄影师免去很多麻烦的。

谈了在摄影领域女人漂亮的重要性,其实隐藏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人是好色的,如果不好色,如何用摄影去表达女人的美呢?被选做模特的美女,色之艳丽,能夺取别人的眼球,能让你放大了照片去细看,垂涎欲滴。

我们说女人的美,有回头率,在摄影面前,女人的美则是聚焦,聚现场所有相机的焦点。现在问问各位拍过无数人的摄影师,是不是拿相机偷拍过美女?

所以,对拍美女这件事,要放心大胆的去做,此与发现美有关。

花痴的摄影师

有一个女摄影师,是一个花痴,总是拿着拍摄的机会去偷拍一个帅哥。即使有拍摄的任务在身,也要抽出几个镜头给喜欢的帅哥,为此,没少挨领导的批评。很多人都劝这个花痴摄影师,不要干这些傻事,而花痴的女摄影师已经进入癫狂的状态,像强迫症一样去拍摄帅哥。

都说男摄影师喜欢拍美女,与此对应的是女摄影师喜欢拍帅哥。不过,此女的拍摄行为与普遍意义的拍异性不同,那是一种单相思,不知道她拍摄的帅哥照片是不是挂满了房间。我估计,她的房间墙上尽是所喜欢帅哥的照片。

恋爱男女,彼此的手机里都会存着对方的照片,思念了,便拿出敲上两眼;或者,用手机给对方发几张记录近况的照片。

古代时,没有便利的影像条件,恋爱中的男女用互赠的信物当做眼前的对方,那得需要多强的想象力啊。

因照片能客观的记录下一个人的容貌,所以,照片成了思念、想念的表达与再现,看到照片,就仿佛照片中的人真在眼前一般。

所以,花痴的女摄影师为帅哥拍摄的照片,其实是在收集他的生活轨迹。

埋在美女堆里却不得拍摄

当我在办公室摆弄相机时,屋里的那些女同事们便警惕的瞄着我,生怕我将镜头对准她们“咔嚓,咔嚓”。不是说女人们都喜欢被拍吗?

原因在我。

有一段时间在练习街拍,拍那种诙谐的照片,遂拿同事们练手,拍摄的那些照片被我单独存放,攒到一定数量,我要拿这些照片做一本专门的相册。

拍了照片还拿给同事们看,你想,哪个人又想自己搞笑的照片被拍下来?那会影响别人眼中的颜值的。也因此,我的抓拍活动遭到办公室美女们的抵制。

为了改变大家对我拍照的印象,后来虽然正儿八经为同事们拍照,可那个根深蒂固的诙谐照片阴影一直让女同事们怀疑着我,每次拍完,都要亲自查看相机里的照片,确认照片没有猫腻。

我估计,这个坏印象不可能消除了。

当调试相机被女同事们防贼般盯着的时候,反倒让我不自在起来,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我尽量的不在办公室里摆弄相机;不用相机的时候,也尽量将相机放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以消除大家的恐惧心理。

在办公室里,这个照是没法拍了。

摄影有参数吗?

看到一个教人摄影的视频,一个摄影老师大声喊着,将感光度设置到几百,将光圈设置到几…这个摄影老师教给大家的便是设置参数。

摄影的美有参数吗?

听一位摄影师朋友说,他的一个同事,没有摄影的概念,用卡片机拍照,只用相机的自动档拍,但摄影的这个同事会构图,对色彩敏感,排除很多精彩的照片来。那么,摄影师的这个同事所拍摄的照片,是用相机的参数吗?

在拍照的时候,偶尔会有人问参数。我觉得,摄影的参数是问不得的,拍摄得来的照片应该是摄影师对美感认知的综合表现,同时,摄影是很难标准化的技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并且,根据用处,拍摄的重点也不同。

虽然拍照时需要调整相机的参数,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拍摄目的而去调整的,调整数据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来。

前一阵,有一个摄影爱好者在教新手拍照,开始时教大家认识摄影的感光度、光圈、快门速度,讲了半天,大家越听越迷糊。最后,这个新老师说,会跟教真不是一回事啊。

那么,如果让你去教新手拍照,你先教大家什么呢?

想要为漂亮姑娘拍照?先取得资格再说!

2016年6月25日,那位身穿蓝色法国工装、专门在纽约大街拍摄漂亮姑娘的摄影师比尔▪坎宁汉去世,享年87岁。

比尔▪坎宁汉是街拍的鼻祖,被他的镜头捕捉到,就有可能登上时尚杂志,也因为在业界的名气,比尔▪坎宁汉拍摄的照片代表的是时尚,被他关注到便代表了时尚的水平,也是对拍摄人的评价。当某个漂亮的姑娘被比尔▪坎宁汉捕捉到,即被打上时尚的标签,所以,成为比尔▪坎宁汉照片里的主角是一种荣耀。

那些漂亮的姑娘为什么愿意被你拍摄?你能为姑娘们的漂亮增值吗?也许,这就是你被姑娘们拒绝拍摄的原因。

从再简单的方面评价这个事,有的人能将姑娘们拍的比真人漂亮,这便是拍摄的资格,姑娘们也愿意你为她们拍照,反之呢?也许你都不愿意别人为你拍。

所以,想让别人找你拍照,你得有含金量,这有点像是一件商品,即使不涉及到价格的问题,被拍摄人也要从中对比价值,她们也有自己的服务需求。

新策摄影的博主正在进行一个“用写微信公众的钱购买一台相机”的写作计划,目前坚持每天更新一篇摄影主题文章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望各位读者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为我的写作计划填一份动力。

你是如何修炼成摄影大师的

嘚嘚嘚,高跟鞋有节奏的磕碰路面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随声望去,一个高挑的身影摇曳着从远处走来。

及腰长发如瀑布般顺背倾泻而下,在腰下那块浑圆的巨石上,激起性感的水花。

精致的小脸蛋,被高耸挺拔的自信夺去了目光。

修长的腿,继续敲击着路面,嘚嘚嘚。

就在靓影即将进入街头光亮处的瞬间,

咔咔咔咔,相机连拍的快门声从角落里传来。

在人们还来不及反应声响是什么的时候,蜷缩在墙角的一道黑影,一手扶着蹲麻的腿,一手护着相机,蹒跚着消失在小巷的深处。

啪啪啪,电脑的屏幕随鼠标的点击声,闪过一张张有着细微区别的照片。

随着照片的流转,屏幕的光照在一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上,布满血丝的眼睛,极力的辩识着,一定要从几十张照片中选出最精彩的那张。

摄影论坛里,一新帖里分享了一张美女的街拍照片。

“老哥好手艺”

“老哥的审美一流”

“老哥堪称当代街拍大师”

……

看着网友们的评论,你裂开嘴,嘿嘿的笑着。

蹲在角落的那半个小时的功夫,到底没有白费。

不会撩,哪会拍?

“短裙往上提一提”

“大腿露出来”

“屁股翘一翘”

“挺挺胸”

“侧身,挤挤胸”

“给点迷离的表情”

……

如果在这篇文章里单纯的写下上面的话,恐怕会被当作流氓文章给删了;如果你对着一位美女说这些话,对方一定会赏你几个大耳刮子,是否报警,还要看人家的心情。

还有一个“如果”,便是你手里提着相机的时候。在拍照的时候,你对被摄者说出上面花,大姑娘小媳妇,不仅不会介意,且会极力配合。相机成了“言语”放肆的“免死金牌”。

相机有时候也可当同行证来用。有些凭票进入的场合,见你带着相机,以为你是记者,便放行了。

给美女拍照,严肃不得,你得让她们婀娜多姿,就要撩,撩到她们春心荡漾才能有美丽的镜头去摆拍抓拍。

作为摄影师,你不能太严肃,相机后面的大板脸,会吓坏找你拍照的漂亮姑娘的。在视频平台看那些抓路人拍照的博主,哪一个不是将小美女撩拨透彻了,才拍出那些好照片的。

去自然中寻找摄影的美

《池上日记》是蒋勋居池上时所写的一本书。书中的许多照片是蒋勋用随身的手机拍摄的,有居家,也有田野里。这些照片,特别是田野里的那些,散发着散文的味道。

在家里的时候,我们会边看教程边用手头的小物件进行摄影的练习。最近,我的微信公众号里就插入了不少这样的照片。拍完了,过几天再去看,便索然无味了,都变成了复印物品影像的照片。

是不是我们把摄影这件事放进井底了呢?

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摘录了下面这两句话:

专在内心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自然给了我们美的标准,寻找美必然要到自然中去。在学习摄影的时候,不应该将我们封闭在狭闭的空间里,更广阔的地方是我们要常去地方。

是不是有人会说,摄影棚里不是也能拍出精美的照片来吗?要知道,摄影棚的每一物均模仿自然,自然给了摄影师以灵感的。

拿起相机,走出去对摄影来说,是自然的事情。电脑前的空想只不过是徒劳的伤神罢了。

今天没有拍照

跟一个每天坚持跑步的同事聊跑步,同事说,如果哪一天没有跑,会浑身不自在。

我觉得,摄影也同样。

昨天临睡觉的时候,给今天做了几个拍摄的计划,到今天睡觉前发现,这一整天好像没有摸过相机。

也不是因为忘记,每到要伸手去做的时候,又被别的事情给打搅了,就像本来去手机里读一篇文章,却顺手看起了短视频。这也充分说明,我的专注力还是不强。

好像,每天有许多事在这样不断的重复。另外一个骑行主题的微信公众号也需要照片,出去一次,多拍一些能用很长时间。可是,出去的次数太少了。

练习摄影,不总结不行,总结了不实践更不行。有很多问题遇到了,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缺少改正过来的经验,时间一长,这个问题下次还是会遇到。

摄影的练习不能少,要想技术有提升,不但要钻研,还要将相机放在手头常去拍摄,让拍照的思考方式一直放在激活的状态。

长时间不摸相机,一定会手生,丢了先前学习的技术不说,还会影响后续的学习。

所以,摄影要常练,常练才会常新。

大摄影

在读书会上,大家交流作家与作品的时候,有一书友介绍说,现在有些作家承担着记录当地风土人情的任务,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小说等作品中。

将风土人情写入文章中是需要技巧的,但将风土人情拍进照片或者视频中,几乎人人都会,或者,不经意的一张照片就记录着某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不知道,有没有人在系统的记录这些内容呢?但是,我觉得,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况且即使是一个团队,也不可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记录风土人情的影像资料,在大家的手机里,也在网络上,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不容易去整理。

摄影的记录功能需要有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的下面建立多条脉络,通过一点一点的拍摄,不断的充实这些脉络,进而实现体系的完整与饱满。

在摄影上,如果摄影爱好者学会了基本的相机操作,可以试着去拍摄体系化的内容,不一定要将精力放在拍一张可以参赛或者“流芳百世”的照片,有些能力真的靠天赋。

一台用一生的单反相机

与朋友拍视频的时候,用了一台尼康810的相机,架好三脚架,打开相机取景,只听相机镜头一直在咔咔咔的对焦,朋友苦笑说,尼康的相机拍视频真不行。

拍视频时找不到焦点的问题在我佳能5D4上也出现过。我觉得,无论尼康810还是佳能的5D4都不是为视频而造,更应该说,它们擅长的领域在拍照上。

我跟朋友说,后期一起换台索尼相机吧。朋友却说,如果尼康的810不坏掉,会一直用下去。

对喜欢拍照的人来说,一台单反相机足够了。

拍视频,对我来说是被迫营业,我仍旧喜欢拍照远远大于拍视频。

除了一些特殊的场景,摄影对相机的要求并不那么高,想想我们的日常拍摄,又有多少会因为相机的原因而无法拍摄呢?

摄影,是发现美,在杂乱无章中寻找美的秩序,如果你遇到的都是极端的环境,那就要有一台高端的相机了。

相机的型号群是非常大的。我们只不过在这个庞大的型号库里找一台适合自己的罢了。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我们非要用一台不适合自己的相机,又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来?

用索尼Alpha 9 Ⅲ 的每秒120张照片杀进体育新闻报道现场

看新闻,伴随现场讲话的声音,还有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咔嚓咔嚓声,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一个战争的电影画面:两个剧中人物在交谈战术,背景里满是机枪哒哒的声音。

新闻摄影是很严肃的,新闻事件的过程要真实、准确、有效,更不可能拉掉一个关键的环节,在我接触的新闻摄影记者里,多数拍照时用的是连拍。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看那些快门次数被突突掉,感到非常惋惜。

可有一想,如果在重大新闻里没有拍到关键的照片,就有可能被媒体突突掉。

今日,索尼公司发布了新款的全画幅无反相机Alpha 9 Ⅲ,这款相机最大的亮点是能够在无果冻效应且无黑屏的情况下实现越120张/秒的高速连拍。这是一项很恐怖的技术,只要相机放到合适的角度,任何细小的动作都能拍出来。

这让我想起摄影术发明的初期,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拍摄马奔跑时的照片,以证明马在奔跑时有一瞬间是四脚腾空的。这个实验拿到索尼Alpha 9 Ⅲ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从最早的摄影师到如今相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相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拍照的难度越来越小了。

九九新相机

我的相机是从实体买来的,交完钱拿到相机后加了老板的微信,从此,朋友圈里多了一个卖相机的好友。

这个老板并不勤劳,不像别的账号那样刷广告,十天半月见不到广告。

有一次,老板发了一个索尼相机的广告,文案是“九九新相机,喜欢的来提”。

从图片里看,相机的确新,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将这么新的相机卖了二手。

对相机厂商来说,出货量是新相机,再转手便成了二手相机。不知道二手相机的市场有多庞大。

如果对相机足够了解,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买一台二手相机也不错。

在买相机之初,谁也不知道这台相机到底能陪伴自己多久。

还有一类较新的二手相机是没拍过几张照片的,也就是快门次数很少。这类相机的购买动机就很奇怪,一般人买到新相机后会东拍拍、西拍拍,总要消耗掉不少快门的。

在相机的生命中,每个人都要占据一块,有的人占了最新的一段,有的人占了最末尾的一段,而拍出的照片却不尽相同,那一段拍出的照片会更好呢?

相机SD卡漂流记

漂流瓶是将纸条放进玻璃瓶内,扔进海洋,瓶子在海洋中漂流,遇到捡到的人。

我有一个想法,用一张SD卡当做漂流瓶,寄给陌生的人,接到SD卡的人拿着这张SD卡拍一定数量的照片。然后,在将相机的SD卡寄给下一个人… …

一段时间后,收回相机的SD卡。

我们可以在相机SD卡内容见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生。

如果将相机SD漂流这个事做起来,并且收到SD卡的人能积极参与这件事,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识的。

这个项目也伴随着风险:

1、SD卡中相片被别人恶意解读。陌生人的项目无论是组织还是参与,都要真诚的态度,往往,一个美好的项目被个别人给搅乱了进程。
2、SD卡中被植入病毒。植入病毒对真心参加这个活动的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3、将SD卡占为己有。

从摄影爱好者的角度来说,摄影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项目,而参与摄影的集体活动对摄影技术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你说,这个相机SD卡漂流的项目有没有组织的意义呢?

摄影,贵在坚持

有一位父亲,每年春节的时候,和家人拍一张合影,连拍三十年;有一个获奖的摄影师,作品是一张乒乓球桌,一年四季的拍。

大学老师上课讲论文写作,说,如果你用十年的时间坚持研究一个问题,十年后你将会成为这个问题的专家。

平时,我们聊摄影的学习时,也谈坚持的重要性,摄影与坚持的联系与定义太宽泛了,这是一种没有指向性的坚持。

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有一个外国的年轻摄影师到中国来专门拍摄街边、胡同里的凳子、椅子,居然也成为一个摄影的主题。现在,我也在模仿这个小伙子,拍摄遇到的街边的椅子,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挺有意思,从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画面。

摄影的坚持是不是类似于拍摄街边的椅子呢?

摄影的拍摄门类有很多,每个门类下面又有更多的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可以去深入研究,研究透彻了,就能拍出好的作品来;即使没有精彩的作品,单就这个庞大的同类数量级即可以称之为精彩了。

所以,摄影的坚持在于找准方向,顺着这个方向使劲的去挖掘。

新闻拍摄现场的糗事

领导正兴高采烈的讲着成绩,咣当一声响,打断了领导的讲话,大家齐刷刷的望向我这边。我慌忙扶起碰到的荣誉牌子,找了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坐下。

今天接了一个拍摄的任务,有一个会议的任务需要拍摄。

会议的时间很长,不仅有汇报,还有实地考察和座谈,最后还有汇总。

本文开头的一幕发生在最后的汇报环节。

会议室不是很大,除了会议桌后,围着墙边也坐满了参会者。在给讲话者拍摄特写时,后排的参会者总是影响拍摄。我不得不找角度,尽量的将后排的参会者遮挡住。

就在我找角度遮挡后排参会者时,屁股不小心碰到了后面的桌子,随着桌子的晃动,上面的黄铜制荣誉牌子倒了,发出的声音非常的大。正在聚精会神找角度的我,被吓了一大跳,除以为碰碎了玻璃制品,仔细巡视发现倒了荣誉牌子。

后来听一参会者说,当时领导讲到的正是某某荣誉,刚好是我给碰到的那块荣誉牌子。

这是不是哪块不该倒碰哪块?

大家在拍摄照片时,是不是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可否分享一下?

花店女老板的摄影美学

老街上有一排车库改造的店面,卖些吃穿的小物件。在这些小店里,有一家花店,门前摆满鲜花,与周围的商店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旧时光”是这家花店的装修风格。

从店前经过,转头从临街的玻璃窗望进去,是一堆人忙碌的身影,那是花店的顾客在学习插花。

花店的老板常在朋友圈分享顾客们制作的那一捧一捧热烈的花。

花、人、背景,花店老板在拍摄这些元素的时候,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只是,有的顾客愿意将脸与花同框,有的顾客却将自己埋在花的后面。

网点对商品的细节描写需要照片,实体店也缺不了照片。照片是一种代入感,而不是实际穿了衣服或者尝尝味道,它让你产生想象,想象你在那个情景当中是什么样子。

这就让照片不单单是展示,而是要你去联想,类似一张好的照片引起大家的思考。

本博主曾经做过银首饰的网点。

商品发布后,很长时间无人问津。

后来有个顾客给我发消息说,看了我的商品细节图,勾不起购买的欲望。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让我下定了学习摄影的决心。

相片

法国人托马斯·苏文最近又买了28公斤废旧胶片。2009年,他从北京的一处回收站买回了第一批旧底片,六年里,他不断去“看一下”,现在积攒到了六十多万张。这些旧底片,让他认识了1980、1990年代的北京。

这是从南方周末上读到的一段文字,看着托马斯同志得到的这些旧底片,沉鱼落雁也是心里痒痒的,如果能将底片洗成相片,一张一张的翻看,那该有多好,相当于在阅读一段历史。

旧底片没有,可我们可以亲自去拍摄,只不过相片这东西,虽然拍出时会兴奋那么一瞬间,接着就会被束之高阁,等以后的某一个时间再拿出来欣赏的时候,这个相片就有意义了。沉鱼落雁一直对拍各种写真不以为然,可以说是挺排斥的,虽然本人没有影楼的摄影技术与制作修饰技术,但几年来一直在坚持自己拍摄日常全家人的相片,然后挑选比较满意或者有意义的,就洗印出来规整的放进影集里,所以就积攒了大大小小的好几本了。

如果说影楼里的摄影是艺术,那么沉鱼落雁更倾向于日常拍摄的故事性,随便的拿出一张相片,我能说出大致的时间与地点,还有其中的小插曲,对于造访的客人,这也是谈论的资本。其实,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源于结婚照,几千元拍完了,就放在角落里攒灰,全家人也都懒得再去摸一下。相对于我的影集,不知道被大家翻看了多少遍,每一次有新相片洗出来的时候,趁着放相片,再重新温习一下以前的,就像在很多遍的读一本书。

手机的摄影功能越来越强大,可是大家再没有了洗相片的冲动,拍了相片发到微信,给大家看看,然后就被删除或者堆积在相册的最底层,换手机的时候,SD卡坏掉的时候,就永远的消失了,这就让相片只带来片刻的欢乐,拍了丢,丢了拍,这就是现在人的相片行为,相片是数字的,生活也成了数字的。

虽然缺少洗相片的冲动,却对相片的阅读却兴趣盎然,除了在网上翻看别人的相片,遇到别人家里保存完好的、过去的老照片,无论老幼一般都喜欢一张张细细的品读,读出曾经、读出变化,这是相片最直观的作用吧。所以,相片还是洗出来的好。

2 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