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展
在浦东美术馆有一个摄影展,拍摄作品的摄影师是刘香成,内容主要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巨变。
事先并不知道美术馆里有摄影展,遇见纯属偶然。虽然自己常说喜欢摄影,却从来没有去关注过摄影展之类的信息。按照展览的提示一圈走下来,那的确不同于在网上欣赏摄影作品的体验,站在一幅幅作品前,能“引导”你去品读那些作品。
在手机里看多了摄影作品,将人的“眼界”缩小了,小屏幕的限制,能看到的细节并不多,在极简主义摄影的一篇文章里,作者说为了适应小屏幕,摄影师作品开始走极简风,。当一张照片放大摆在你的眼前时,可以看到的细节更多,那个在小屏幕里是背景的人物也会成为主角。
从手机屏幕到放大的纸质照片,回归了照片的本质,拍摄的照片内容有质感,照片本身也有质感,它给人以存在感。
照片将实体的事物影像化,影像展示的是那么一个瞬间的存在。有的照片里给读者看到的是曾经的存在,人们用知识去解读这些内容。
禁止拍照
好久没在商店的门口看到过“禁止”拍照的标识了。在上海南京路大丸商场的门上贴着禁止拍照的警示标志,真不知道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自媒体时代,禁止拍照到底禁得了什么。
在饭店吃饭,一伙人共同制定我去点菜。也不知道该吃什么,拍了照片发给大家,征求大家的意见。在拍照的时候,一个主管模样的人过来制止,说是不允许拍照。作为外行,我不知道拍摄菜品会给饭店带来什么损失,但我觉得,如果真的有“竞争对手”来偷拍,谁还能发现的了吗?
从现在摄影的参与程度来说,人们有很长的时间是暴露在镜头前的,也不是别人要故意拍摄,是拍摄者无论如何躲不过闯入镜头的人,就像我们拍照的时候 ,总会有人在镜头前晃来晃去。
在网红经济面前,无论是饭店还是商店,能够展示在某个人的自媒体平台上算是一种荣幸,比如淘宝的不少店家给予截图发朋友圈的顾客以现金的奖励。
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自媒体时代,有些过时的习惯也该改改了。
摄影展2
如果没有遇到刘香成的摄影展,我几乎忽略了摄影展的存在。中文摄影杂志在正常更新的时候,也有一些奖项的获奖作品分享在博客里,从手机里来看,相当于是个缩略图,并不能全面的欣赏到摄影作品的美。
这其实在给我们养成一个习惯,习惯了小屏幕,忘记了大幅的照片是什么样子,就像路边的广告牌那么大。
摄影展是将摄影作品“装裱”起来,让照片成为完整的作品,那么,更清楚的看到细节了。
每个摄影爱好者都说喜欢摄影,那么,我们是否也如喜欢追星的年轻人(迪伦•鲍勃的粉丝不分年龄)那样去看所喜欢的摄影师的作品呢?也就是我们是否会去实地的看摄影展呢?
如果没有去看过几次摄影展,我们的摄影经历还算是完整吗?我们是否能从摄影展中获得对摄影的思考呢?
刘香成展览的作品里有一张是拍摄一群孩子,拍摄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如果算这些孩子当时七八岁的话,那些孩子出生于八十年代,如今,这些孩子都已上有老下有小了。
找人拍一张合影
旅游的时候,我很乐意担任大家的摄影师,朋友们也喜欢让我为他们拍摄照片,他们说用相机拍出来的相片效果好。我却不能将相机交给身边的人去拍,他们不会使用相机自动挡之外的挡位。
一次外出,遇到了好的风景,想要与家人合影,有两个选择:找一个路人用手机拍;找脖子上挂着相机的人来拍。我们选择了后者。在我们的旁边有一个女生带着一个老人,脖子上正好挂着一台尼康D7000.
我邀请那个女生来拍照,女生很爽快的答应了,为我们拍了两张照片。在我感谢女生的拍摄时,女生将自己的相机递给我,她也要和家人拍一张合影,不知道该找谁,正好看到我也带着相机。
我很乐意效劳。
在我们相互拍合影的时候,旁边正好站着一个摄影师,是那种付费拍照的摄影师。其实,我第一眼看到的正是这个人,他脖子上挂着相机,可看到他身后收费的牌子后,就没有去“自讨没趣”。
用手机可以实现自拍,用相机实在不好拍,这也算是相机的一个缺点吧。不过,拿着相机的人,兴趣在于如何给别人拍,而不是自拍。
摄影:自得其乐气死人
很多人建议我去参加摄影比赛。参加摄影比赛的想法,不敢有,我的这点水平只不过比别人了解了相机的三要素,能使用M档罢了。建议的人多了,我也懒得去解释,拍照的乐趣已经足够享受了,不必再去徒增烦恼了。
最近看网上在讨论几张模糊的照片的事,还有人给我留言说这事的种种不是。对于一个摄影界之外的人,我只感到莫名其妙,这事与我并不相干,也并不是没有好坏是非观念,只不过那些事离我太遥远了,不是我思考的问题,我所关心的是能否拍摄照片,并与大家分享罢了。
也有人评论我微信公众号里的照片,那些照片的确不怎么样,如果想要用更高质量的照片,我得拍一堆照片,然后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一两张。这不符合我每天分享一篇摄影主题文章的需求,所以,只要是照片,无论好坏,用至少5张放在文章的最后。
我也想用好照片,可是并没有那么高的生产力和产量,所以,只能维持那个水平了。可是,这并不能阻止我乐此不比的分享。
摄影展(3):我参与 我分享
在网上看摄影师的摄影作品时,我们往往带着通用的浏览网页或者手机的习惯,这些习惯是我们浏览娱乐信息时养成的,对于欣赏摄影作品是很不友好的,很难静下心来慢慢的品读。
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去观看摄影展的话,用不了几分钟你就会出现在展览馆的大门外。摄影展是要花钱的,只有在展览馆多呆几分钟才能让你把钱花值了。所以,只能去慢慢的欣赏摄影师的作品,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本文开头所说的,如果你用浏览网页的方式去看展览馆的作品的话,就如你看网上的大师作品一样,只不过是扫了一眼。
当你站在放大了的摄影前,仔细揣摩摄影师的作品时,那种对心灵的震撼是无以言比的,那是屏幕之外的另一种享受,照片中的人生动而有情趣,有历史的时间积累,也如时光倒流,引导你进入照片中的年代里。
在微博里,我试着搜索了一下这次展览的信息,还真有不少的观展者将展览分享在微博里,我想,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会更多,只因大家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看不到罢了。
从展厅出来,回到一楼,出口处有一个文创商店,里面在售卖这次展览的图集,在书页上的作品必定没有展厅里照片的质感的。但是,我又觉得,图册里的图片还是要优于手机里的。
给摄影爱好者策划一个摄影展
摄影爱好者不仅有不逊色于专业摄影师的摄影技术,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摄影热情。摄影爱好者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质是摄影不断发展的动力,摄影爱好者也是算是优秀摄影成长的基础吧。
大部分摄影爱好者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或者自学,或者在圈子里交流,拍摄的作品顶多是分享在自媒体账号上;也有的摄影爱好者会成为某个团体的专职摄影师,作品虽团体新闻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介上;只有零星的爱好者会成为摄影的顶流,变成超越本职的副业。
在看摄影展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摄影爱好者们不能策划一个摄影展呢?虽然摄影者的作品不具有代表性,但是我们的作品有内容,照片里总要记录一件事的,这些事也会成为一个关注点。
其实,大部分的摄影爱好者在作品上,多数是追求摄影的美感,可是一张照片可以传递很多信息,比如街头的诙谐作品,这些内容会吸引观者的。
不过,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展是不太会产生经济效益的,即使举办活动,也只能依靠自费的方式。但从摄影爱好者群体的庞大,也许“高手”正隐藏在这个群体里,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展还是有可能的。
泛黄的老照片
组织同学聚会,班长要大家将以前的照片扫描发到群里。立马有同学响应,用照片用手机拍摄后发在群里。上学期间到底会拍摄多少照片?又有哪个同学手里没有存着摞照片呢?
这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我们的青春,拍摄的时候,意气风发,时隔多年再拿出来看,只有感叹岁月的蹉跎。
前两天碰到一个好久未见的好朋友,见面感谢我给他做的相册。一起共事的时候,我将这个朋友的生活照做成了一本相册,不仅有照片,还配了图片的说明。就像我在家里做的家庭相册一样。我想,朋友肯定是常拿出来看的,否则不会在见到我后首提这件事的。我们在家里也常翻阅以前的照片。
常有读者在我的文章后面留言说照片拍的好不好,而对我来说,照片拍下来,留着,用时间赋予照片以意义。
看别人的照片,谈论最多的是美学,当自己成为照片的主角时,是要超越美学的。
同时,我们再回头看AI技术下的照片AI技术下的照片,只是一张照片,它的意义是暂时的,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影像,它是没有主角的照片。
摄影:内容是任务,形式是目标
看一张照片,可谈论的要素有很多。你给别人拍了一张照片,被拍的人会看拍得美不美,旁边的人会看照片里的人在干什么,摄影爱好者会看光线和构图……
每个人的摄影方向不同,对照片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展现。本文的题目是“内容是任务,形式是目标”,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内容是任务:照片是一种情绪的表述形式,与之对应的还有文字与影像,无论你拍摄的主题是什么,都会传递出照片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拍摄者和被拍摄有很大的意义,至于外人,可能有意义。也就是说,用照片去记录。
形式是目标:摄影既然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有高低之分,摄影的形式是摄影的美感,也就是不断提高摄影的水平,让照片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但不要仅停留在唯美寓言的追求中,有些照片,还是要靠时间去印证,去增值。
总之,在摄影上,我们要选择两条腿一起走路,赋予照片以时间的意义,不断提升我们对摄影的认识,让照片更有内涵。
照片的意义
在街上乱拍,拍到一个拉着小拖车去买菜的老太太。回家在电脑里打开,认识这个老太太,是一个朋友的妈,照片拍的不是很难看,就发给了朋友。也许,朋友从来没有在那样一个环境和视角看过自己的妈,感动于照片中的事。
如果,这个老太太是不认识的人,或者并没有观看者认识这个人,这就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当观看者认识照片中的人时,即与照片有了情感上的联系,这张照片也就不普通了。
我常偷拍身边的人,拍的多了,也就懒于去整理,突然有一天发现某一张照片,会随手发给照片中人,换来的常是“你什么时候拍的?”,接下来的话题便是回忆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带有情感的照片。
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多是小圈子里的人和事,摄影师拍摄的多是大圈子里的人和事。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人的情感是人的关系的联系;摄影师拍摄的人的情感是社会话题的提炼,各有各的意义。
照片的意义在于照片本身,也在于人为的赋予其意义,两者是相统一的。
摄影器材从业者的未来
在讨论因手机摄影的发展对相机产业的影像时,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是手机对相机购买量的冲击。我们在讨论手机与相机的摄影对比时,大家是否想过,手机对比的是相机的卡片机还是专业的单反或无反相机呢?实际上,曾经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卡片机在手机面前已经溃不成军了。
单反相机因其专业程度比较高,仍占据高位,不会被轻易撼动。
在博客读到一篇购买富士相机的文章,在文章里,博主介绍了买富士相机被加价的经过。相机与摄影爱好者是相辅相成的,摄影爱好者需要专业的器材,相机需要有一个更加庞大的摄影爱好者群体,这两个方面,如果任何一方走了下坡里,这个行业很快就会完蛋。
徘徊在手机、相机之间的摄影爱好者都是潜在的客户,都是手机与相机争夺的对象。然而,根据市场对待老客户的态度,一旦一个摄影爱好者成为忠诚度较高的“粉丝”时,便成了韭菜,就要被割。其实,割到一定的程度,会很快让“粉丝”另关注其它,甚至是放弃摄影的。
摄影的行业已经不是总体上升的行业了,且行且珍惜吧。
因一张照片收到某图片网站的律师函
单位收到了某图片网站的律师函,原因是在新闻里使用了这个网站的一张照片,具体如何处理,还没有最终的结果。
在互联网上,因版权而衍生出来的纠纷不胜枚举,如果摄影师们也加入照片的维权之路的话,版权纠纷会更加的乱。维权的纠纷只占侵权的很少一部分。
使用网站得先看自己的身份,之所以有很多人使用了别人禁止转载的图片,并不是别人不在意,而是你的影响力不够,或者说人家都懒得跟你计较。但如果你有一定的影响力,有“油水”可捞的话,别人就会来维权了。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权利,那只是自己的权利,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同样在侵犯别人的权利,比如有些写文字的作者,网上搜索图片后插入自己的文章,在后面写上“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等流氓的告知“义务”。
如果要维护版权的良好氛围,就要遵守这里的规则,否则,维权不成反而会陷入更大的纠纷当中去。
所以,对那些要脸的组织来说,还是尊重版权的好。
注重随手拍的照片
给了邻居一袋冻干水果,邻居回家后精心布置,拍回一张照片。冻干的水果是主体,周围配上花和别的零食作为点缀。如何布置一张照片一直是我的弱项,照片里要放什么,怎么放,如何让照片中的元素相互联系,我找不到规律。
一次,去看别人的素描画,说起来,我不会布置景物。素描画的作者就给我讲画中的主体是什么,四周那些小零件是做什么用的。最后,我的理解是,画中的构成元素的布局相当于是在构图,布置成三角形或者四边形,那些看起来没有用处的刀叉、刷子笔等,其实是在为图形做延申的。这让我略微懂得一点摆景物的方法。而当我在桌子上摆放杯子时,又感觉,看似合理,却又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最后想到,人家画静物的素描是经过很多训练的,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所以,在这里得出两个结论:
1、涉及到专业的问题时,一定要去请教专业人士,那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的弯路。
2、任何技艺的成长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用到摄影上,多向摄影师学习,揣摩他们的作品,有必要找一位专业的摄影老师。无论学到什么样的摄影方法,要勤于练习,不能拿着皮毛当作已经学会。


饭店不允许拍着我是没想到的!
损失多少打卡的年轻人啊~
对啊,时代变了。
有些摄影爱好者的拍照是超过专业摄影师的。
比如面包店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