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滤镜只为自己好看

手机的滤镜只为自己好看

手机上的一个滤镜给照片带来的氛围的美感,比直接在照片上用软件进行后期节省很多时间,何况有些后期软件初学者根本达不到手机滤镜带来的效果,所以,有些摄影爱好者购买带有滤镜的相机。

微信朋友圈的照片分享,很多都是用滤镜拍摄出来到,但是,这个滤镜多数用在自拍上,相机与人脸的距离多数不会超过手臂的距离,虽然有些人会使用自拍杆,人数所占比例不大。

有一次,一个妈妈给穿了漂亮衣服的女儿拍照片,手机的镜头顶在孩子的脑袋上开始拍摄,这些照片不用看,就是那种让脑袋在照片的画面里占据很大比例的照片,这个形式的照片用滤镜是解决不了美感问题的,所以说,摄影还是有必要学习的,除非你不想给孩子拍摄漂亮的照片。

很多人说用手机摄影很方便,体验的确是这样,本博主也常用手机拍摄,可是,手机并不能适应所有的拍摄,即使使用了滤镜,这在拍摄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格外的明显。手机摄影需要有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拍摄适合手机拍摄的环境中的照片。手机是万能的,却不是万能的。

摄影的以小见大

孩子在玩具店里挑选玩具,琳琅满目的玩具让孩子挑花了眼。我则拿着相机跟在屁股后面给孩子拍照。在一个拐角处,孩子翘脚去够高处的玩具,而我的位置只能看到孩子的脚,随手拍下了孩子翘着的脚。在我端详这张照片的时候,感觉非常的有意思,如果我将照片放在一起的话,这张局部的照片如同细节的描述一般。

拍摄新闻照片的时候,我们除了拍摄全场的一张外,还要拍摄几张参会人认真听讲的照片,这几张局部的认真听讲的照片也算是以小见大,表示会议效果的一个方面。

在《镜头中的生活》中,伊丽莎白拍摄了一些没有孩子的照片,照片里是孩子玩过后留下的“战场”,这些局部的照片显示出孩子的古灵精怪,父母们通过这些照片仿佛看到孩子的淘气,也能引起共鸣,家有顽童,这些场景并不难见。

人具有联想的能力,这个能力能让我们以小见大。平时,我们拍摄的照片多是直观的,也就是直接用“齐全”的内容去表现,而忽略用局部的照片去激发人们的联想能力。而这个“激发”也属于创作的范畴,能够让照片更加的出彩。

可以多看一些教摄影的视频

其实,做短视频有自己的规则,要想拍摄的摄影教学视频有流量,就要让短视频符合规则的要求。这就使得一些教摄影的课程在短视频平台不可能长篇大论的进行叙述,比方说一些大学拍摄的课程类摄影教程。

如果我们平时比较关注摄影,在视频平台上往往会被推送相应的视频。这些视频段、平、快,比较符合阅读的习惯,如果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的话,还是比较不错的。

如果要从短视频里学习摄影,可以多关注几个优质的博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些录制摄影教学视频的博主也有各自的专业侧重,整合这些资源对我们更全面的了解摄影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摄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能因为看了几个摄影教学视频就感觉学会摄影了,无论我们从短视频里学到什么样的摄影方法,能够将这些方法掌握,实践是最直接有效的。

教摄影的短视频里,有些教学的知识点是在特定环境的特殊用法,我们要有这个学习的敏锐性,也便于指导我们更好的参与摄影的实践。

为什么会有摄影师的叫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很多人会喊你是摄影师。在短视频流行的现在,却没有人喊某个人是摄像师。

这是不是说,摄影爱好者还是有别于其它人的?

从视频来看,目前大家大部分的视频拍摄还是依靠手机,这也与照片拍摄是一样的。作为记录的形式,并没有因为文字输入的便捷而让人人成为作家。

手机与文字、图片、视频的关系实在太微妙了,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人们对它们的看法呢?我一直没有参透其中的奥妙,不知道大家是否在这方面有见解,可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虽然人人都有手机可以拍照,在一些特殊的地方,还是需要来找你用相机去拍,比方婚纱,而对招聘的品质有要求的,相机更是少不了的。手机并没有完全从生活里慢慢消失,反而因为有相机的存在,而让手机有了对标的目标,手机会模仿相机,却没有相机说自己做的跟手机似的。如果,有一天手机不再模仿相机时,那么说明,相机真的要从生活里消失了。

拍照的仪式感

习惯了抓拍,对拍照时如何摆姿势不擅长,给别人拍照,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继续干自己的事,然后找合适的镜头抓拍。

在一些照片里,爬上树的、骑着石雕的、趴墙壁上的,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与某一特殊的事物用夸张的姿势合拍在照片里,我认为这也属于拍照的仪式感,与那些穿着仪式的服饰端坐在椅子上的照片,都属于拍照的仪式感,本质相同,形式不同。

随手一拍即得一张好照片的几率并不大,那些我们常见的照片,看似是随手一拍,实际上,在照片之后,无一不是经过严格的练习的。

那些在旅游景点拍照的游客,自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拍摄姿势,有的时候,我们感觉那些姿势很浮夸,而作为认真对待摄影的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那就是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拍摄,他们并没有一下拍摄几十张照片而选择其中一张。

听一个记者讲什么是摄影的高手 大家一起去拍跳高,别人将相机调到连拍模式,而高手只拍一张,就是那张最好的。

为旅游做一本相册

在外面呆几天几夜的旅游,拍摄的照片都要拿回来做一本相册。为了让相册更有意义,在一些照片的下方还会写上几句注释,以记录拍摄照片时发生的事。在旅游结束一段时间后,再来翻阅这些相册,会觉得很有意义。

现在,做相册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家能后提供持久的供应。相片要一张一张的攒(日常生活的相册),等凑照片的数量后,可能上次做相册的“商品”已经下架了,或者版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做相册的时候,又要重新敲定方案。

这次的相册也是这样。自上次做完相册感觉价格有点贵后,一直在留意制作店铺,以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一直没有敲定用哪一家,临时上网搜了一家。其实,现在网上提供杂志像册制作的商家基本差不多,制作相册,要么你什么也不会,只会拖拽相片。我有自己的要求,商家提供的样品是统一格式的,无关紧要的文字和版式,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与我有关的,所以,我一般从开模板开始做。

拖拽相片虽然简单,但是细节不好处理,特别是有些商家给的软件并不好用,导致做出来的相册太粗糙。

我的摄影初心

感觉,自开始摆弄相机后,离我学习摄影的初心越来越远了。那么,我摄影的初心是什么呢?

摄影具有记录的功能,就如文字。摄影也如文字一样,有好有坏,学习摄影就如学习文字的运用能力,当我们具有一定的摄影技能后,就能拍摄出较美观的照片来。这其实就像是学习一下写作,能够让日记写得更流程一些。

摄影是记录这个世界,给人传递一个信息,摄影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况且,我们也并非具有拍好照片的能力,所以,在学习摄影上,我们也应该“适可而止”,过多的研究摄影反而会让需要记录的内容流失掉。

我们应该多去观察,记录美好的当下,在记录中让摄影成长。

有很多照片,打动我们的并不是摄影的技术(摄影技术可以让情绪更加的突出,在这里似乎是一个矛盾),画面里本就具有情绪的表达,那么,你拍摄这个情绪,需要将摄影技术提高到何种程度?如果没有高尖的技术就不去记录了吗?

这就是我对摄影技术学习深度的理解。

骑行如何带相机?

筹划了一次骑行活动,对于爱拍照的我来说,相机可是必备的。本着轻装上阵的原则,相机该怎么带?让我犯了难。倒不是因为相机的重量,骑行途中,道路可能很颠簸,该如何保护相机不受损?

在相机包的腰身上有一圈可以悬挂的布袋,是否可以用这些布带悬挂到车架上呢?试了一下,不是很牢靠。

为了相机的安全,这次准备不带相机了。

在外地的旅游景区骑车游玩的时候,遇到两个小姑娘的,看着像是自媒体博主,带着齐全的摄影摄像的设备。她们骑着景区租来的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路上,不小心将装摄影摄像装备的包掉在地上,如果不是后面汽车没跟太紧,那不得压碎了。我估计,掉在地上那一下子,设备肯定受损不轻。

这些摄影摄像设备,别看块头不小,身子可是娇贵的狠,不能磕不能碰,要小心伺候着。

如果以运动的方式出行的话,就需要体积小一些的相机,在这里并不是因为重量,而是体积及保护这个体积的器材需要做的防护措施。

是不是该准备一台体积小点的相机呢?

还是要带着相机

上次说到骑行怕颠坏相机,没有带。但是到了目的地后,相机不在身边像是少了什么,用惯了相机,要掏出手机来拍照,对我来说“有点难”,感觉手机不能拍照。

晚上去看当地居民的广场夜生活,太热闹了,用运动相机拍了几个视频,再次感觉相机不在手头的无奈。

看一个旅游的博主讲器材,说,有些人将器材看的太宝贵,恨不得供起来,这里不敢用,那里不敢用。器材就是要用的,不要害怕损坏。

这个博主的话不无道理,就像我这次出门没带相机,损失了那么多的照片,太可惜了。不过,也有可能,路上的时候将相机摔坏了,手头还是没有相机用。

相机拍照,如果用长焦镜头的话,可以在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进行拍摄,不过,不是说偷拍。比如,广场有人在扭秧歌,我想拍一个视频,先去征得别人的同意后才能拍,但处处小心,生怕干扰了别人的节奏。如果是摄影的话,长焦镜头可以让你在外围进行拍摄,不但不会错失精彩瞬间,更不会打扰到人家。

为一包茶叶拍摄的照片

今年出去旅游,带了一包2两装的茶叶。后来没想到的是,这包茶叶跟着我跑了很多的地方,行程上千公里。我在博客里还专门为这包茶叶写了一篇文章。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居然没有为这包茶叶拍一张照片。就在将最后一点茶叶末子倒进水壶后,拿着手机匆忙的给包装袋拍了一张留念的照片。

在前面的一些文章里,我一只强调认真拍摄每一张照片,但是在自己的一些习惯上,仍然做不到这个要求,还是需要靠毅力去坚持这个习惯。在这包茶叶之外,我们可能会遇到其它各种需要拍照的地方,在“摄影追求的要求”之外,我们是否能保持住我们的摄影追求呢?

很多的摄影爱好者,在相机不方便使用的时候,也会拿着相机拍摄一些画面,当大家按下拍摄键的时候,是否考虑过画面、色彩、角度等拍摄的要求呢?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可以自省一下,是否也出现过这个状况呢?

一边,我们在重视摄影的要求,另一边却又继续保持着“没有习惯”的习惯。

拍孩子用什么相机好

收到一条信息,有人要我帮忙介绍一款相机,总价是5000-6000元之间。实际上,我对相机并没有太深入研究,虽然用过几款相机,但是这几款相机基本是在第一台相机基础的升级,至于其它的品牌的型号与功能了解不多。

我买第一台相机时,也找朋友咨询过,当听到要介绍买相机时,朋友直接发来三连问:预算、拍什么内容、会不会用相机。

有明确拍摄主题的小白,给他们介绍相机是最困难的。首先,要学习相机的使用,还有拍摄的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了解摄影的过程;等到有了积累后,确定一个摄影的方向,然后坚持去拍,这个时候,有了前期的学习,也就了解了需要什么样的相机和镜头。

就比如过了新手期的摄影爱好者,现在给你一个主题,去拍摄孩子,很快就会入手。

本文开头的那个要帮忙介绍相机的请求,我并没有接。原因是,她以为相机拍摄出来的效果一定好,这也是很多人买了相机后便将相机丢在一边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摄影的魅力在于,想要得到一张漂亮的照片,并不是那么直接。

拍摄视频对摄影的影响

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鼓捣视频,冷落了摄影,以至于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时没有了足够的照片做配图。

视频也有自己的原理与技巧,在画面方面,我基本上是移植摄影的构图,因为还没有办法控制画面的光亮度,现在只能依靠运动相机的自动曝光,不过,如果使用相机拍摄视频的话,我会使用M档控制曝光,以求让画面得到最佳的质感。

在这里,我研究拍摄视频并不是像有些摄影师那样,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改行去制作视频,我拍摄视频的目的是为了记录,用视频代替文字,而图片,暂时还不会放弃的。

不知为什么,外人总喜欢将摄影与摄像等同起来,找不到摄像师的时候会去找摄影师,我倒是觉得,摄影与摄像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区别也挺大的,摄影是得到一张静态的照片,摄像则是用运镜让画面动起来。一动一静,可能就是他们最大的差别吧。

不过,我觉得拍摄照片思考的东西能多一些,特别是在准备拍摄的时候,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摄像思考的时间在前期脚本和后期剪辑。

幸福的照片

在整理单位照片的时候,发现给同事们拍了不少的照片,找来花名册,一张一张照片去比对,既然给百分之八十的人拍过照片。这个给了我一个计划,为每个同事拍一张照片。在空闲时间或者其他的集会活动中 特别留意那些同事,用抓拍的方式拍摄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终于完成了这个拍摄任务。

因为拍摄的时间有跨度,而且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拍摄,将这些照片放在一起观看的时候,内容涵盖到单位的每一个角落。

当我将这些照片呈现给大家看看的时候,同事们收获的是曾经的时光。

我拍摄的这些同事的照片当然得到大家的认可,有些同事都不知道我曾为他们拍摄过工作照。同事们除了获得看到照片的惊喜外,可能还会被自己认真的样子所感动吧。

前一段,在网上讨论沸沸扬扬的是摄影师会不会下岗的问题,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觉得自己不会因为AI的出现而让我失去摄影的这份工作,这个以“我”为主题的摄影计划,绝不是AI能做到的。

简单的相机

在街头看到一辆死飞自行车,与时下流行的公路车、山地车相比,显得极其简单,深受一些年轻人的喜欢。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的相机,看看手里的相机,功能越来越齐全,看着功能强大的样子,可是,我们又用到了多少?

我手里的相机机身上的按键,如果不是误碰,平时根本意识不到机身上还有这些按键。

拍摄的照片,有极简主义的风格,器材上是否也能简单一点的相机呢?照片的质量不要太次,拥有相机的基本功能,小巧一点,操作简便,这样就能成为随身携带的相机了。

看着单反相机里的那些菜单,从里面找到需要的,实在是不容易,特别是一些不常用的,找菜单的时间比使用的时间还长。

我们追求速度时,比如抓拍的速度,抓拍时从发现到按快门的响应时间,一瞬间,根本来不及进行太多的操作,最简便的方法是“一步到位”。
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明明脖子上挂着相机,还要用手机呢?很多人说摄影的终点是手机,我倒是觉得摄影的终点是简单的相机。

相机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看到本地的一个摄影群里在谈相机,讨论各品牌相机的旗舰机。我不合时宜的插话说,学习摄影到一定阶段后,对器材的要求不会那么高。顿时,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

作为摄影的器材,当然是越来越先进的好,随着器材的“升级”,它所能完成的任务越来越高,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干一些工作会越来越轻松。比如,尼康D7000,抓拍时,对焦是很拉胯的,在5D4上便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十年前的旗舰机更比不过现在的旗舰机。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在一些场合,我们更会去追求“适合便可”,也就是,卡片机能胜任的拍摄,不必非得用单反。

初学摄影的时候,考虑机器多一点,特别在买相机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找到拍摄的方向,手里只有机器,对照学习的教程又在介绍各种机器;当找到了摄影的主题后,分散了对相机的关注,考虑的都是如何拍摄的问题,所以,对机器的需求就弱了许多。

当然,有些工作还是需要不断提升相机功能的,他们要面对各种苛刻的拍摄条件。

学摄影,读点美学的书

学摄影如果要与读书联系起来,一定要读基本摄影有关的书,包括摄影技术与摄影创意的书。

在这里,要推荐大家去读一些美学方面的书,美学的书是摄影美学的基础,摄影美学是美学在摄影领域里的表现。读一点美学的书,是从美学的基础里去重新发现摄影的美。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摄影的时候,几乎大部分的声音都在讲构图的三分法,到底三分法是不是万能的,三分法是怎么来的,这些,学习者一般不去了解,机械的使用这个方法。

美学的知识不会告诉你具体的操作方法,它告诉你美的原理,也告诉你很多地方三分法并不是最适合的。如果环境或者角度变了,三分法便不适用了。

固定格式的摄影的确可以让人快速入门,入门后会被这些格式禁锢思路,影响摄影的继续学习。另外,当我们用大统一的格式处理画面,也不容易行成自己的风格。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将美学的知识移嫁到摄影上来,也并不简单,需要了解美学,了解摄影,到底,美学是为摄影服务的。

缺照片了

我一直以为自己拍摄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会没有用,就在我每天在微信公众号里分享一篇原创的摄影文章并附上5张左右的照片时,照片居然不够用了。在微信公众号里,只要文章是当天晚上发布的,便是在凑照片呢。

曾经,拍摄回来的照片,放到电脑上进行筛选,那些不能令自己满意的照片都删除了,现在,不舍得扔掉任何一张,因为微信公众号是在手机端阅读,对照片的要求不那么高,再烂的照片也要用二次构图的方式扣出一张来。

有读者在文章里留言,指出照片的质量问题,说实话,对于这种方式的确有“凑数”的嫌疑,实际上也的确在凑数了。一直,我自诩是一个勤奋的“摄影师”,现在来看,连每天五张照片的数量都不能保证。

以前也拍过不少的照片,当我要用在文章里时发现,并不是那么的合适,所以说,拍摄的方向有点问题。

为了更好的在微信公众号里分享摄影的文章,插入足够的照片,下面必然要调整拍摄的方向;同时,也要保证照片的质量。

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很好看吗?

很多人要买相机都跑来咨询我,而我,对相机的品牌和型号了解的并不多,在器材上,我只想了解手里的这台相机能拍什么。我觉得,想要买相机,不如先学习摄影在考虑购买的问题。作为摄影爱好者,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一台什么样的相机。

前两天,有个妈妈找我咨询相机,说是看到别人用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比手机好看,要给女儿买一台相机。

用相机拍摄拍摄出来的照片好看,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拍摄的结果,并没有看到拍摄的过程,摄影是需要学习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拍摄出来的照片不见得比手机拍摄的照片好看。

包括很多时候,有人见你拿着相机,他们认为你会拍摄出思维里认定的照片来,比如像婚纱照那样的效果,当他们看到结果时,又与想象的不一样。

对于什么是好照片,也没有统一的定式,特别是拍摄者有拍摄的目的性,这些都与想象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是用摄影维持生活,就避免做“拍摄美照”打算,用摄影去记录你想要的东西。

10 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